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分析丨多晶硅跌跌不休的背后是他的到来……

?前言:今年上半年,光伏上、中、下游对今年硅料价格走势的预计较为一致,“今年硅料价格可能会跌破10万元/吨,但不会有跌破成本的极端情况”,虽然有些悲观,但心中有底。其实,到今年5月份时,悲观情绪已经蔓延开来,而上周硅料价格跌到在7万/吨之下运行,一举击破了大多数上游硅料的盈亏平衡点,市场呈现一片肃杀之状。

《科创板日报》报道,本周光伏产业各环节价格继续“跌跌不休”,各环节不同企业间的价差扩大,部分环节随着成本售价的进一步“倒挂”,且价格尚未有企稳的迹象下开工率情况进一步下滑。硅料方面,随着新产能的逐步释放,多晶硅的供应量持续增加,硅料价格预计仍将继续下滑。当下,这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一、供需错配,或许现在的价格才是常态?

市场总是充满“成见”,这是笔者的成见。人们很容易根据过去的经验或者见闻来评判当下的事情,而这种评判经过时间检验后,都被认定为是滞后的。反映到当下的硅料市场就是,人们对多晶硅价格下跌叫苦不迭,口口声声说今年市场反常。持这种成见的人,很难看透事情的本质。

近些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争气机”产业,它的争气远在新能源汽车和华为争气之前。事实上,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长期面临“两头在外”的困境,我国的光伏产业从组件加工做起,原材料供应掌握在欧美企业手里,市场同样长期仰赖欧美市场,相当于被欧美企业和市场两端扼住了命运的喉咙。随着国内组价加工取得长足发展,这种卡脖子事实造成的供需错位、价格畸高形势长期存在,并被人接受。

后来,通威股份、协鑫集团、特变电工、大全能源凭借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产能,我国在硅料市场受制于人的局面才得以扭转。截至去年年底,欧美主要多晶硅企业产能达15.6万吨,但国内产能已超过120万吨,产能主要集中在通威股份、协鑫集团、大全能源、新特能源和东方希望集团为代表五大行业巨头,以及丽豪半导体、亚洲硅业、吉利、天宏瑞科、洛阳中硅等二、三线企业手中。

二、产能扩张效果显现,淘汰落后产能

当国内企业拿回原料主动权之后,便意味着供需错配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情况继续发展的结果也必然是,价格趋势性下跌,以致出现开头所讲的跌破成本价。而这种情况,还是在新上产能没有完全释放的条件下形成的。也正因此,笔者认为多晶硅的下行趋势远未结束,事实上其产能提速和去化过程可能在年初已经开始。

今年年初,光伏硅料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出现了急剧下降,跌幅相当大。在去年11月份,多晶硅致密料的平均价格每吨仍超过30万,但到了今年1月18日,价格已经降至约15万,两个月之间跌幅超过50%。如此剧烈下跌之势,除了供需根本形势发生逆转之外,很难找到合理解释。当然也有人牵强附会地把这种趋势和疫情全面放开后经济恢复不达预期联系在一起,但笔者认为内因起关键作用的客观真理是颠扑不破的。即使是很多行业都面临这种原材料价格趋势性下跌的情况,如碳酸锂行情,但归根到底还是供需的问题。

 三、下个阶段,回归到拼成本

但凡中国企业取得优势地位的制造业行业,外国同行便会遭到血洗,这是国外媒体宣扬的“中国威胁论”。在笔者看来,这句话至少在表象上看有其正确的一面。放眼全球,在制造业方面同时在多个行业通过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征服全球产业链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中国。但前者不愿意挣辛苦钱,而转向高端制造和金融,所以只剩后者“MadeinChina”畅销海内外。归结上商业模式上来看,前者是以价换量,待价而沽;后者是以量换价,薄利多销,都是国际分工的一部分,再正常不过,并无可指摘。

在过去两年的光伏产业中,硅料头部厂商的营收和利润规模出现了显著增长。但硅料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周期性属性的产品,在周期下行时更为考验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最后落脚到成本竞争力。成本上有优势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每一轮的硅料下行周期,都会有一波落后产能出清。而据市场统计,今年新投产能有三分之二将在下半年排产,多晶硅的价格走势在年底前乃至明年一季度都难言乐观。笔者判断,直到行业产能优化整合和行业出清到龙一和龙二绝对控盘格局,如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呈现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双王争霸特征时,才会进入相对平衡态势。

       原文标题 : 分析丨多晶硅跌跌不休的背后是他的到来……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材料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