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加快国产替代,新材料产业投资热门领域盘点

“新形势下招商工作逻辑与新一轮招商机制变革经验交研讨班”(杭州班)火热报名中

近期,新材料产业相关动态引发市场关注。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提出推动新材料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建议。

01新材料产业链图谱

新材料产业是指以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为核心的产业,是我国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在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键。

火石创造产业数据通产业链图谱显示,新材料产业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如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轻工材料、先进石化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前沿新材料(3D打印用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纳米材料等)。

新材料产业链图谱

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

看热门产业、找优质企业

02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文件。如《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等,明确提出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

2024年实施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涵盖299种新材料,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未来材料产业发展,包括推动先进基础材料升级、关键战略材料发展和前沿新材料创新应用;《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新材料产业采用绿色工艺和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

新材料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由“十三五”末的5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6万亿元,年均增速约15%。2024年1—11月,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以上,202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0万亿元。

当前,我国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03新材料产业投资热门领域

近段时间,新材料领域的投资热度显著攀升,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的关注并开始进行布局。总体来看,2025年新材料产业的投资热点集中在新能源、半导体、电子信息、生物医用和前沿新材料等领域,这些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方向。

表:新材料产业热门领域

注:根据热门领域及市场需求整理,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

此外,根据工信部报告显示,我国新材料产业还有32%的关键材料处于空白状态,需要进口关键新材料达52%,进口依赖度高,尤其是智能终端处理器、制造及检测设备、高端专用芯片领域,进口依赖度分别达70%,95%,95%,存在巨大的国产化空间。“国产替代”将是未来几年最重要的投资机会。

1季度新材料产业过亿融资企业

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

04潜在风险

当前,我国正处于战略转型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新材料的战略需求特别突出,这为新材料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国内企业在新材料领域的投资布局也在持续深化。长期来看,新材料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投资潜力,但也存在一定风险,需要结合政策、国际环境、技术以及市场等因素进行整体研判。

技术风险。一方面,新材料的研发和商业化周期通常长达10年以上,研发成本是软件技术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同时,新材料产业技术更新迅速,企业需要不断投入资源进行研发,以保持技术领先。另一方面,新材料产业化难度较大,从研发到实际应用存在“死亡之谷”,许多材料难以跨越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鸿沟。此外,部分企业存在“伪国产替代”陷阱,关键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依赖进口,无法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

市场风险。新材料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市场需求反馈滞后。同时,新材料的商业应用往往依赖其他技术的成熟度,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价格竞争和利润空间压缩。新材料生产依赖多种原材料,其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水平。

政策与国际环境风险。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政策支持,但政策调整可能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补贴政策的变动、环保要求的提高等,都可能对企业发展带来挑战。新材料产业的国际化程度高,国际贸易摩擦可能影响企业的出口和市场份额。企业需关注国际政策动态,提前布局以应对潜在风险。

       原文标题 : 加快国产替代,新材料产业投资热门领域盘点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