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一文详解Sn晶须生长现象

2019-04-01 10:29
可靠性杂坛
关注

假若内应力未被控制或释放,Sn晶须便很容易在晶界的缺陷处生长,如图13所示。Sn晶须在室温下较易生长(1.5个月晶须长度可达1.5μm,见图14),从而造成电气上的短路,特别是对精细间距与长使用寿命器件影响较大。在PCBA组装中Sn晶须是从元器件和接头的Sn镀层上生长出来的,在Sn中加入一些杂质可避免Sn晶须的生长。

图13

图14

四、Sn晶须生长的抑制

影响晶须生长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镀层和基底的材料本性(热膨胀系数、原子扩散能力、反应生成IMC 的能力等)、镀层合金、厚度、结构、表面状况等。外部因素则包括外部机械应力、温度、湿度、环境气氛、电迁移、外部气压、辐射等。通过控制这些因素的变化,就可以达到抑制晶须生长的目的。由于电子产品服役条件和环境千差万别,所以抑制晶须生长通用方法一般从内部因素入手。(1)Pb可以有效减缓Sn晶须的生长,原因在于Pb和Sn不会形成金属间化合物,而且Sn晶界上的Pb阻碍了Sn原子的扩散,从而降低晶须密度。(2)镀层的粗晶粒与细晶粒相比,粗晶粒可以有效缓解晶须生长。原因在于粗晶粒晶界较少,有效抑制了原子扩散。(3)采用较厚的镀层可以延长Cu在Sn中扩散的距离,减小表面受到的压应力,从而减缓晶须生长。2μm左右的Sn镀层厚度最容易生长晶须,因此采用更厚些或更薄些的Sn镀层是一种对策。例如,Sn镀层薄到2μm以下,则由于铜的扩散,镀层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部成为金属间化合物(Cu6Sn5)。这又将导致湿润性劣化和接触电阻增高而受到实用上的限制。当采用厚镀层时,镀层内部应力发生变化,结晶取向性、粒子尺寸及构造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镀速和杂质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工艺参数。(4)在Cu引脚与Sn镀层之间预镀一薄层Ni 作为扩散阻挡层,也可起到有效抑制Sn晶须生长的作用。但是在-55~+85℃的温度循环条件下,即使有Ni预镀层,晶须依然会加速生长。(5)SnCu薄膜比纯Sn更容易形成晶须。Cu原子通过在薄膜内形成Cu6Sn5金属间化合物,沉淀在晶界而增加了内部应力梯度,促使Sn晶须生成。据此有人提出退火可以有效缓解SnCu和纯Sn薄膜的晶须的生成。(6)Sn晶须的生长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对于铜引脚的纯Sn镀层而言,生长Sn晶须是绝对的,而生长的快慢则可以从镀层工艺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抑制,以减缓在规定时间内Sn晶须的生长长度和密度。(7)抑制界面和晶界化合物形成是抑制室温晶须生长的对策。为了防止沿着Sn晶界处形成Cu6Sn5,最好避免使用铜引线架,而改用“42”合金、黄铜或镀镍层为基底镀层等都是可行的对策。(8)150℃时热处理30~60min,或者施行再流焊处理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这是因为Cu/Sn界面上形成的IMC可以在室温下作为Cu的扩散阻挡层。Cu原子在化合物层中的扩散相当缓慢,因此也有抑制Sn晶须的效果。欧美主张的150℃热处理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提出的。例如,在150℃下烘烤2h退火:由于高温能增加原子在结晶体内的摆动,促进原子在结晶体内活动的能力,能治愈晶格缺陷,所以能消除内应力,如图15所示。

图15 高温烘烤去Sn晶须机理

(9)电镀雾Sn,改变其结晶的结构,减小应力,以降低Sn晶须发生的概率。(10)浸Sn工艺添加少量的有机金属添加剂,能改变Sn层的晶体结构,限制Cu6Sn5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如图16所示。

图16

(11)在焊接中形成的温度应力应尽可能低,这也是采用线性式升温再流曲线的理由之一。(12)关注钎料中Sn含量的变化,纯Sn含量越高,形成Sn晶须的可能性就越大。(13)使用喷Sn、Sn合金、再流Sn等表面处理工艺。(14)Sn晶须生长取决于温度和湿度,生长的关键条件是温度在50℃以上,相对湿度大于50%RH。因此,在应用中应尽力避开上述环境条件。根据樊融融编著的现代电子装联工艺可靠性改编

<上一页  1  2  3  4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材料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