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如何拖垮苏联经济的?
导语:美国是一个有着清晰且长远战略的国家,这既值得我们警惕,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王剑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20世纪末,曾经无比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土崩瓦解,成为历史的尘埃。
苏联的解体有其自身的体制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里根政府对苏联采取极限施压,通过外部压力放大苏联自身的经济和制度缺陷,才加速其迅速崩溃。
时至今日,这一系列的战略依然为美国各届政府所采用,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
苏联脆弱性评估报告
从时间上来说,美苏争霸的起源是冷战时期。在此过程中,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政治、军事等手段来威吓苏联,但由于彼此势均力敌,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一度还处于劣势。
直到20世纪70年代,持久的越战让美国越发疲惫;可持续长达十年的石油价格却让苏联经济越发增强,势力一度覆盖到美国的后花园。
以至于当时美国国内普遍存在一种悲观情绪,认为苏联拥有高效的经济体制以及令人恐怖的军事实力,美国想击败苏联局绝无可能,只能寻求与苏联的共存。
但是到80年代初,随着里根总统的上台,他发现看似强大的苏联体制有着致命的缺陷。
由于苏联实行的是成本极高且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体制,但野心勃勃,持续对外扩张势力,使得国内经济与财政早已不堪重负。
里根坚信,如果美国能够施加足够强大的压力,苏联又希望维持现有的全球地位,就必须在稳定国内经济和收缩势力中做出选择。
假如苏联想维持现有的状态,那么国内的财政就将面临破产;可如果选择收缩势力,那么将会丧失在世界的霸权。总之,无论是哪种结果,苏联都难逃厄运。
里根是杰出的政治家,但他并非无所不知的“神”,他对于苏联的认识除了对共产主义根深蒂固的仇视,更多还是来自他的政治盟友威廉·约瑟夫·凯西(William Joseph Casey)的分析。
威廉·约瑟夫·凯西,时任美国第11任中情局局长,他曾是里根总统竞选委员会的主席,也是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对苏经济战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
因为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里根当选总统后,立即提名凯西接管中情局。
与里根一样,凯西也是坚定的反共产主义者,他入主中情局后,便立即开展对苏联经济的整体评估活动。
在一份被称为“苏联脆弱性评估报告”中,中情局经过分析得出结论:苏联僵化的体制与经济发展并不匹配,尤其是在石油经济领域,必须依靠西方的资金和技术,才能维持基本的工业生产。
报告还详细分析了石油价格与苏联硬通货收入之间的关系,即每桶石油的价格增长1美元,莫斯科每年就可获得差不多10美元的硬通货,反之亦然。
凯西因此做出“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对苏联经济的生存能力将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判断。
不仅如此,报告还详细分析了苏联历年来通过石油赚取的资金已占据苏联全部硬通货收入的60%-80%,其中大部分是用来从西方购买粮食和技术,以维持现有的庞大体制。
正是凯西和中情局提供的这份报告,给了里根足够的信心,通过随后一系列的遏制战略,不仅阻止了苏联的扩张,还拖垮了苏联财政,使其在80年代末彻底崩溃。
不过,里根政府针对苏联的摧毁战略并非一帆风顺,过程堪称对中国“三十六计”的巧妙应用。
2
釜底抽薪
里根政府首先使用的便是三十六计中的“釜底抽薪”,目的是搅乱苏联的石油经济。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东石油价格猛涨,加上局势不稳定,深感不安的欧洲人与苏联合作修建了一条通往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管道。
这条管道修通后,使得西欧众多国家对苏联的天然气高度依赖,每年可以给苏联带来多达300亿美元的收入,是其重要经济支柱。
谁也没想到,1982年6月,这条关系苏联经济命脉的天然气管道突然发生大爆炸,威力堪比3000吨TNT炸药、广岛原子弹的1/10,高达百米的火光,以至于从太空都能看到。
此次爆炸造成苏方上百亿美元的损失,令当时正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
苏联高层震怒,下令克格勃彻查,很快一个由美国中情局策划,专门打击苏联经济命脉的阴谋被揭开。
调查的结果令人震惊,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确实有美国人参与,但爆炸并非由真正的炸弹导致,而是毁于美国人在技术控制软件中植入的“软件炸弹”。
苏联建设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时,遇到了一项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天然气管线需要随时测量其中的温度、流量和压力等指标,还要经常对复杂的阀门系统进行启闭操作,以此调整输气方向和输气量,但几千公里的管道上不可能完全用人工进行无缝监控。
彼时,西方世界已经开发出可以远程实时采集测量数据的操作软件,苏联十分希望获取这项技术。
中情局知晓这个情况后,特意设计了一套带有设计缺陷的天然气管道控制软件。这种软件能重设泵速和阀门,从而在管道连接处产生超高压强,产生爆炸。
随后,中情局通过第三国公司,让苏联购买了这套有问题的软件,最终导致了这场让苏联损失惨重的大爆炸。
以上故事来自美国中情局前雇员彼得·施瓦茨所著的《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时任里根政府时期的国防部部长卡斯帕·温伯格(Caspar Willard Weinberger),以及里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约翰·波因德克斯特(John Poindexter)等人都审阅了初稿,对其内容表示了肯定。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政府如何针对苏联科技、经济所采取的诱骗政策,动摇苏联领导层的信心使其逐步走向解体。
事实上,里根政府对于苏联的战略遏制,上述事件只是上不了台面的“阴谋诡计”。
毕竟管道炸了还能修复,起不到真正的阻止目的。
3
上屋抽梯
里根政府知道,当时苏联工业所需的技术和装备很多来自欧洲国家。
为了阻止西方关键技术的输出,美国干脆来了一出“上屋抽梯”,利用自身在欧洲的影响力,强制扩大巴黎统筹委员会确定的禁运清单。
巴黎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正式名称为“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 (简称“巴统”),于1949年在美国提议下秘密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纠集起来的一个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
“巴统”成立时拥有17个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腊、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亚。因其总部设在巴黎,通常被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
按照美国的要求,“巴统”要求旗下成员国,与苏联订单价格为1亿美元或更多的订单时,都要自动提交委员会报批,以确保不会导致敏感技术的转让。
实际上,这就是美国针对苏联的技术封锁。
1979年,美国还颁布了《出口管理与控制法》,主要针对所有向苏联及盟友出口高新技术的国家,美国通过严格限制向其颁发敏感技术的销售许可证,以防止技术流失到苏联。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长臂管辖”概念。
在里根政府严格限制下,1975年,苏联进口美国产品中,高技术产品占32.7%,销售额达2.19亿美元;可到198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售下降到5.4%,销售总额只有微不足道的3900万美元。
当时很多北欧国家,如瑞典、挪威、瑞士等国,都在高科技技术领域与苏联有着密切合作。
里根政府为了彻底切断苏联吸收西方技术的渠道,使出“胡萝卜+大棒”策略,一面对瑞典的公司(诸如爱立信公司)进行威胁,如果敢向苏联出口高新技术,就禁止其所有商品进入美国市场;另一方面,美国又在商业领域对上述国家颁发各类许可证,减少贸易壁垒,使之能更便捷地出口商品到美国。
美国一软一硬的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相比封闭的苏联市场,谁都不想失去远比其更广阔也更富裕的美国市场。
与此同时,美国还与西方盟友共同封锁高新技术产品,曾一次性就没收了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相关货物,其中不少属于苏联急需的关键技术设备。
美国这些手段不光彩,但确实很有用。苏联自此很难从国际市场上公开买到西方高新技术和设备,相关交易要么被严格监控,要么干脆黄掉。
苏联很郁闷,很多技术自己研发不出来,花钱也买不到,那就逼着自己只能“偷”了。于是派出大量商业间谍去盗取美国和西方的技术。
这正中美国下怀,里根政府早就安排了大量假情报、假技术,甚至还特意在硅谷准备了大批有问题的计算机和卫星设备等着卖给苏方代表。
不明就里的苏联因此上了很多当,除了大量技术装备莫名其妙损毁,很多正在研发的新技术也被美国掌握和洞悉。
大量被美国人故意散布假技术情报,还让苏联识别真实技术的成本提高,产生误判,生产了许多根本达不到性能要求的产品,白白浪费了研发资源。
由于美国的阻碍,苏联工业部门只能自力更生。但在没有西方先进技术加持下,许多研发都是徒耗资金,加大了苏方的经济压力和时间成本,导致其不得不中断对其他国家的技术输出,进一步减弱了苏联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
4
擒贼先擒王
除了技术封锁,里根政府更清楚,苏联经济一直是靠石油维持,如果能控制苏联的能源输出,降低国际石油价格,才会让苏联经济真正陷入困境。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里根政府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措施。包括说服欧洲国家采取能够代替天然气管道的选择,如可以利用美国的煤炭、合成燃料以及挪威的天然气,以及利用外交手段冻结各类西方对苏联的贷款。
可以说,凡是能够打压苏联能源供应的办法,美国都用了。
由于中东石油大国沙特在欧佩克中居于支配地位,对国际油价有巨大影响力,美国又玩了一出“擒贼先擒王”的把戏。
沙特一直是美国的可靠盟友,但沙特在石油降价上,始终不肯让步,因为事关自己的“钱袋子”问题。
但当时正值两伊战争时期,伊拉克和伊朗经常侵犯沙特的领空,沙特希望美国政府出售AWACS(领空警戒和控制系统)进行防卫。
虽然这项计划遭到以色列的反对,可美国还是计划将AWACS系统出售给沙特,可结果依然没能说服沙特降低油价。
无奈之下,美国只好通过购买用于战略石油储备的原油,以及说服英国增加石油产量等办法,试图影响国际油价,但收效甚微。
为了讨好沙特,里根政府只好使出“杀手锏”,在同意出售沙特梦寐以求的毒刺导弹同时,还宣布将在沙特设立一个新的军事司令部——美军驻中东司令部,对沙特提供军事保护。
看着美国不断拿出“诚意”,沙特终于在1985年宣布,计划增加石油产量。消息一出,国际石油价格应声下跌,对已经陷入混乱的苏联经济体制造成直接影响。
在此之前,因为美元早已与黄金脱钩,美国为应对油价下跌,已经发出风声让美元逐步贬值,宣布随后12个月左右时间内,美元将贬值四分之一。
美国的策略就是通过美元贬值,让苏联出口额减少近一半,损失几十亿美元,反正自己财大气粗耗得起。
果然,沙特石油产量快速飙升,从原来不足200万桶猛增到600万桶,高峰时期甚至达到近1000万桶。
客观说,沙特增加石油产量,实际挤占了苏联的市场份额,让其石油经济举步维艰。
1985年11月,全球油价还是每桶30美元,可仅仅5个月后便跌至12美元,苏联损失了100多亿美元,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经济变得奄奄一息。
苏联当时正值戈尔巴乔夫时期,他刚为石油工业砸下500亿美元,正希望通过改进技术设备,提高石油产量来增加硬通货收入。
可随着沙特的石油产量增加,以及美元贬值,等于苏联政府前期的投资全部泡汤。不仅工业生产再无可持续资金,国内物资匮乏的局面也越来越严重。
对于苏联来说,石油损失还只是开始。
更麻烦的是,苏联原本还有个军火贸易,也是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可由于军火买家多为中东客户,国际油价暴跌导致对方手里的资金也捉襟见肘,无法再像以往那样豪气采购。导致苏联军火销售直接锐减20%,几十亿美元又没了。
5
趁火打劫
经济手段使用的同时,美国还有更厉害的政治手段,利用和扶持其他反苏力量,进行“趁火打劫”。
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影响力来自旗下的军事组织华约。其中,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经济实力来看,华约成员波兰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国家。
因此,美国对苏联影响力的削弱便从波兰开始,契机是波兰国内的团结工会,一群由天主教徒和反共左翼人士组成的波兰人政党。
20世纪80年代初,波兰团结工会以燎原之势扩展到波兰的每个角落,会员达到上千万,他们明着是反对波兰的官僚集团,暗地里实际是反对苏联的幕后操控。
随着团结工会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惊慌失措的波兰政府在苏联支持下实行了“军管”,逮捕了大批成员,团结工会被迫转入地下。
里根政府很着急,如此绝佳的盟友怎么能任其消失?于是,美国中情局出场了。
中情局通过美国劳工组织先是与波兰团结工会取得联系,建立了一条秘密的资金和物资的输送渠道,随后又派遣专业情报人员潜入波兰,培训和组织团结工会成员进行抵抗活动。
除了秘密资助,里根政府更是通过外交途径,宣布对波兰进行制裁,先暂停了波兰贸易最惠国的待遇,又将波兰出口到美国的关税增长了300%,等于直接将波兰踢出了美国市场。
同时,里根政府还以各种手段逼迫欧洲金融系统中断对波兰贷款,令其经济雪上加霜。毫无办法的波兰也只好向苏联伸手求援,苏联也被迫每年向波兰提供约数十亿美元的经济“输血”。
可这点钱对波兰政府来说,杯水车薪,只好向美国等西方国家服软,对待团结工会的态度不敢再强硬。反过来,团结工会却得到美国源源不断的资助,还有无数西方组织的支持,力量逐步雄厚。
这还不算,富裕起来的团结工会还捎带撺掇起周边国家一起“闹革命”,使得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掀起一阵高过一阵的反苏浪潮。
1989年9月,波兰的团结工会在那年大选中获胜,美国点燃的这把“火”也彻底点燃了整个东欧。
如果说技术封锁、石油降价以及东欧剧变让苏联伤筋动骨,那么阿富汗战争才是真正动摇苏联强大帝国的“致命一击”。
从1979年开始,历时9年的阿富汗战争让苏联彻底深陷泥淖无法自拔。
原本,气势汹汹的苏联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的基地,进而打通陆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胁中东产油区和迂回包围欧洲,达到战略威吓作用,没想到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战争开始后,里根政府通过中情局给阿富汗各类抵抗组织资金和武器就不提了,最重要的是,美国充分利用阿富汗与苏联中亚地区共同的宗教和历史文化,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将战火引到了周边地区,成功将一场反侵略战争扩大为狂热的反苏火焰。
阿富汗战争胶着到后期,其实已经演变为苏联和阿富汗背后的美国、沙特、巴基斯坦等国的战争,只不过这些国家躲在幕后,前台还是阿富汗的游击队。
资料显示,从1979年到1991年,美国、沙特、巴基斯坦等国在阿富汗项目上投入了上百亿美元,培训了近10万战斗人员。
而苏联每年则要为这场战争付出30亿-40亿美元直接代价,还有不计其数的间接损失,经济被硬生生拖垮。
但苏联毕竟曾经是个超级大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仅是阿富汗战争,国内经济勉强还能维持。
糟就糟在,越来越“虚”的苏联政府已经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彻底中了里根的“瞒天过海”大计。
6
瞒天过海
1983年3月,里根总统向全国发表演说,宣布美国将开始对“战略防御倡议”(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进行研究。
这项战略防御倡议,也称之为星际大战(Star Wars)。主要内容是美国宣布将开发一系列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地拦截。
当时,美国国防预算在1981年增长了17.6%,随后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到1985年几乎翻了一番。
按照美国的说法,是看到苏联在核武器数量上有一定的优势,美国才不得不放弃过去互相摧毁的战略,改为以军事拦截为手段的防御科技战略,让彼此的军备竞赛从数量转向质量和技术领域;同时,军事领域的太空科技还能引领航天科技及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更多民用科技的进步,很值得一试。
面对美国在军事领域的层层加码,苏联政府其实一直很焦虑。据内部评估,苏军在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浪潮中,因为技术封锁等原因已落后美国十多年,这样的态势眼看还在逐渐扩大。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美国硅谷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使得美国在信息软件、芯片、智能传感、机器人等高科技领域遥遥领先。
苏联很清楚,这些高科技也意味着军事科技的进步,将直接应用在未来战争中,对苏联的军事装备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即便不发生战争,美国如果将其科技研发转为民用,增加自身经济实力同时,也会对苏联的工业生产造成碾压,减弱苏联在全球的地位。
于是,苏联就像赌桌上赌红眼的赌徒那样,拼命跟着美国下注。
从1985年开始,苏联的国防预算增长了45%,几乎超过了苏联当时经济总量的承受力。可即便如此,苏联政府依然认为这些钱花得还不够,赶超美国还早。
如此不顾一切的“梭哈”,使得已羸弱不堪的苏联经济岌岌可危,各方面投资早已捉襟见肘,民间怨声载道。
从现在很多解密文件来看,里根政府提出的所谓“星球大战”计划,其实很大程度是一个欺骗战略,就是希望刺激苏联政府跟随美国追加军费,拖累经济。
事实上,即便以美国现在的科技实力来说,拦截敌方所有导弹也未必能保证完全成功,更何况是当年的技术水准。这也是里根离任后,“星球大战”计划被继任者束之高阁不再提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切现在来看,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苏联政府因为恐惧,相信了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将有限的资金和力量全部投入进来与美国“叫板”,使得国力极度空虚,加速了国家的解体。
令人遗憾的是,当很多西方科学家怀疑这个计划能否成功的时候,苏联政府内部也曾出现过不同声音。有人敏锐地觉察到这场太空军备竞赛可能是美国人的阴谋,目的就是希望借此将苏联经济拖垮。
可惜,苏联政府最终还是选择了跟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输不起!
从理论上说,美国是通过无限生产硬通货(美元)获得全球资源,从而牢牢确立了自己经济地位,这与曾经只会出售石油和军火的苏联经济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当里根政府借此制定游戏规则,让苏联不知不觉掉入其中时,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有了结果。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宣布解体,一头身强力壮的“北极熊”就这样被人轻易撂倒了。
此时距离里根卸任总统刚过去三年。
回顾美国处心积虑解体苏联的这套手段,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可谓中国兵法的精彩演绎,或许才更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
原文标题 : 美国是如何拖垮苏联经济的?
最新活动更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康耐视-基于Al和计算成像技术直播活动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汉高直播】导热类材料在电源及储能行业的应用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干货!】金升阳国产电源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太阳能光伏组件创新技术在线峰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在线研讨会】红外高温仪在光伏材料制备领域的应用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