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可持续 | 未来能源革命或将源于碳中和与产业融合

2022年7月20-21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能源网主办,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未来能源大会聚焦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共识下打造未来能源系统及其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有机共生体系,使促进未来能源及碳中和相关产业间建立协同发展。

未来能源革命是发展必然

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的能源消费大幅度增长。众所周知,煤炭、石油均为矿物能源,是古生物在地下历经数亿年沉积变迁而形成的,不可再生,其储量极为有限。按现在的能源消耗,世界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生物化石能源将在几十年至200年内逐渐耗尽。另外,大量矿物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60年代以来,能源革命的呼声日渐高涨。

那么,未来能源革命具体是什么呢?

概括的来说,未来能源革命是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发电和储能技术来解决人类能源问题。进一步提供给人类更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

碳中和与产业融合 迈出绿色转型的步伐

自碳中和理念提出以来,循环、低碳、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各产业的新发展主题。面对碳中和目标,要需要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要双向发力。

目前,国内能源产业中,电力和热力部门一直在中国碳排放中占比很大,要加快能源市场从黑色工业转向绿色工业的步伐,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加大产业供给端的减碳强度。持续推进煤炭、煤电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源升级转型是我国战略发展必经之路,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如光伏、风电、水力等可再生能源。

供给侧能源产业在转型的同时,消费侧也需要像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交通、农业、工业等需用能领域积极转行使用绿色能源,降低碳排放与能耗。

绿色低碳转型是企业参与碳中和的必经之路,对于如何加速实现碳中和,能源企业作为“先锋军”纷纷开展探索,今年以来,多加能源企业宣布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签署碳中和领域的战略协议或框架性协议。

1月11日,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电力市场化交易、综合智慧能源投资、建设和运营、碳交易、绿证绿电交易等多个领域进行合作,有效期五年。

根据协议,京沪高铁将和中电国际在电力市场开展深度合作,根据国家及京沪高铁沿途各省电力市场建设进展,同等条件下,中国电力优先为京沪高铁下属用电企业提供电能量供应服务,同时京沪高铁优先选择中国电力作为电能量供应商。而在中国电力资产未覆盖区域,由中国电力负责协调系统内单位优先为京沪高铁下属用电企业提供电能量供应服务。

1月28日,华能集团山东分公司与山东海洋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十四五”期间,双方将在能源运输与供应、绿色及综合能源开发、海上风电开发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2月10日,中国燃气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经平等友好协商,一致同意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各自发挥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小规模清洁能源项目、县域市场、大用户综合智慧能源项目、氢能、储能电站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3月23日,中国石化与国家电网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集团公司董事长、国家电网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出席签约仪式并座谈。

双方表示,中国石化和国家电网同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共同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职责使命,希望以此为新起点,持续丰富合作内涵,进一步加大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充换电站建设服务、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新材料研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碳中和与产业融合 将推动未来能源革命

碳中和理念提出,我国新能源领域一系列重磅规划和政策密集出台,形成了推进能源革命的战略规划体系。与此同时,深入推进电力、油气体制改革;积极培育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能源科技创新15个重点方向等等,能源革命全面展开。

在行业蓬勃发展下,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建成投运,深层天然气成藏理论及配套技术,页岩油气、海洋深水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等取得重大突破,氢能、储能、可再生能源、煤制油气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各种技术的突破,让原本黑色产业转向绿色,同时在效能上也大幅提升,大大推动了未来能源革命。

结尾

面对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不仅新能源领域企业高歌猛进,传统能源领域企业也在求变谋新。自“十四五”以来,加快了推进我国传统能源向现代化能源、可持续能源转型。能源行业更要全面贯彻发展新理念,构建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开放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思路。当下,进行跨行业、跨部门协同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多措并举,推进实现双碳目标。

image.png

       原文标题 : 可持续 | 未来能源革命或将源于碳中和与产业融合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材料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